青山行不盡——唐詩之路藝術展
展覽時間:2020年12月27日-2021年2月26日
展覽地址:浙江省杭州市下城區浙江展覽館1、2、3展廳
開 幕 式: 2020年12月27日 10:00
開幕雅集:2020年12月27日 13:30 - 17:30
指導單位:中共浙江省委宣傳部/浙江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/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廳/浙江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
主辦單位:浙江省文史研究館/中國美術學院
承辦單位:浙江省美術家協會/浙江展覽館/中國美術學院科研創作處/中國美術學院視覺中國研究院
協辦單位:中共杭州市下城區委宣傳部/中國絲綢博物館/中國茶葉博物館
策展團隊:中國美術學院當代藝術與社會思想研究所
“浙東唐詩之路”自錢塘江畔的西陵渡始,沿浙東運河,至紹興,經曹娥江,南溯剡溪,過嵊州,到新昌,南行至天姥山,最終到達天臺山。其支脈向東經四明山延伸至寧波以至海上,西南向諸暨、金華。
“唐詩之路”的概念于1988年由紹興新昌縣的唐詩研究者竺岳兵先生首倡,1993年由中國唐代文學學會正式定名,迄今考證出唐代近500名詩人,在這條道路上留下了《全唐詩》有載的1500余首詩歌。
在這條道路上行旅吟詠的,有賀知章、皎然、寒山子、羅隱、方干等唐代本地詩人,也有李白、杜甫、王維、白居易、孟浩然、韓愈、劉禹錫等來此游歷寓居的詩人。詩人之游,有年少壯游,有中年貶謫,有出仕,有回鄉,有避亂,有尋仙,有隱居,在一條山河人生的驛路上出入行止、唱和不息。
2018年,浙江省首次提出“積極打造浙東唐詩之路”。2020年10月全省詩路文化帶建設暨浙東唐詩之路啟動大會召開,袁家軍書記作出批示,高水平建設詩路文化帶是全面展示浙江詩畫山水、推進美麗浙江和文化浙江建設的內在要求,是忠實踐行“八八戰略”、奮力打造“重要窗口”的重要舉措,要圍繞“詩畫”“山水”“佛道”“名人”四大主題,凝練彰顯“詩心自在”的文化內涵。鄭柵潔省長強調,浙東唐詩之路是詩路文化帶的領頭羊,具有十分重要的歷史積淀和文化底蘊,要圍繞建成“幸福美好家園、綠色發展高地、健康養生福地、生態旅游目的地”目標,率先啟動建設。
浙江省文史研究館、中國美術學院積極響應詩路文化帶建設號召,省文史館館員與美院的近千名師生,老中青三代人,十余支團隊,年齡跨越40后至00后,沿著不同路線,用腳步丈量“唐詩之路”,深入當下現實,探尋名山大川、小鎮古村、公路鄉道、民風民俗,行程數千公里。
經由閱讀、聆聽“地點上的詩篇”,重返中國人詩性心靈的核心現場,重構詩心與世界的交互情境,重啟酬唱與共情的感通創作,重新理解既高古精微、又普世大眾的唐詩--它作為中國人的深層文化基因、全民的童蒙之學而代代相傳。
于游目騁懷中,采集《詩經》六義所言廣袤之“風”:風土、風光、風景、風物、風氣、風俗,打開民學維度,汲取民間力量,思考今人與先賢,民眾與鄉土,今日之文史、文藝、文化與文博、文旅、文創之間的關系。
在與古人跨越時空的“酬唱應答”中,向當代學者和藝術家提出了更高的對話要求:一種盡廣大、極精微,高妙而日常、大眾的文化與藝術。
通過組織詩詞、書法、國畫、跨媒體、影視、插畫、設計、手工藝、環境藝術等近二十支專業團隊參與創作,匯集絲綢、青瓷、茶葉、古琴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參與展示,探索“文史研究+文藝創作”的全新跨界合作模式。
“唐詩之路”不僅是地理上的山水之路,也是詩性心靈的漫游棲息之路,是貫通古今的文化歷史傳承之路,也是生生不息的生態文明之路,更是從古至今無數代人成長的道路。
如將不盡,與古為新。我們行走在“唐詩之路”上。
觀展須知:線下展覽實行實名制預約,錯峰、限流參觀,觀眾朋友可通過浙江展覽館微信公眾號平臺,使用第二代身份證預約參觀,每日限額 500 人,額滿為止。
觀眾到館需出示有效身份證原件、預約碼和健康碼,核驗后經體溫測量未見異常方可入館。疫情防控期間,請觀眾朋友全程佩戴口罩,與其他觀眾保持1.5米以上距離,不聚集不扎堆不飲食,積極配合做好防控工作。當館內某區域觀眾密度較大時,現場工作人員將采取相關疏導措施,請觀眾朋友予以配合。
展覽將持續至2021年2月26日(元宵節)。
發表評論:
◎歡迎參與討論,請在這里發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觀點。